2006年1月1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一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两会”新风彰显民意之重
蒹葭

  “两会”年年开,热点各不同。最近,各地“两会”陆续开幕,两则有关“两会”的报道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一是四川省人代会将绝大部分人大代表的议案和建议上网公开,与民众零距离“全接触”,民众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报社热线、网络点评等不同的方式,对代表们提出的议案、建议等是否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呼声,发表评论,并参与投票(1月15日《华西都市报》)。二是浙江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不再确定大会的“一号提案”,而改用多个“重要提案”取而代之(1月15日《新京报》)。
  坦率地说,这两则消息所提到的“两会”程序和做法上的改进,并不是什么根本性的变革,只能算作细节上的改善,但其意义不可小觑,它反映出“两会”的民意含量越来越高,越来越贴近其民主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的角色定位。
  其实,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上任以后,“两会”沿袭已久的一些做法不断得到改变,比如取消交通管制、会议主题报告不再“照本宣科”、“两会”报道更加贴近现实等等,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民主、务实的风气和亲民、开放的形象。这些细节上的变化,是点点滴滴的,更是实实在在的,积跬步以成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潜移默化中推进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上述两则“两会”新举措中所蕴涵的,正是这样一种尊重民意、扩大民主的诉求。
  “议案公开”等于在人大代表与民众之间搭建了一个“零接触”的沟通平台,既让代表能充分征求民意、了解民意、反映民意,又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对人大代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他们提高深入调研的自觉性、科学判断的能力和贴近民情民意的深厚情感。同时,将代表议案置于公众关注的视野内,无疑也对涉及到的相关办理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取消“一号提案”则是关注民意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过去,很多地方政协会议期间,都要确定“一号提案”,并宣布由某位分管领导领衔督办。这里面既有“作秀”的成分,也透露出对委员提案不能予以全面充分关注的信息。因为除了“一号提案”和少数被挂号督办的提案外,更为广泛的委员提案被忽略和轻视,束之高阁,得不到切实的办理。这实际上是对众多委员所代表的多方利益或所反映的广泛民意的漠视。以多个“重要提案”取代“一号提案”,步子虽然迈得还不够大,但其中所透露出的“民意扩容”的诉求,已显而易见。
  民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要靠扎实的工作、细致的改善,一点一点向前迈进。“两会”年年都开,细节改善的例子年年都有。在这些似乎很不起眼的细节改善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民主气氛越来越浓,表达民意的容量更是越来越宽广,民意含量越来越高。笔者相信,这些细节的改善终将带来质的飞跃,形成强烈的冲击波,从而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带动党风政风的转变,共同奏响和谐社会的乐章。